很多人都說,大量的法律咨詢公司殺入法律服務市場以后,對原來處于壟斷地位的律師事務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但在筆者看來,影響肯定是有的,而所謂的巨大沖擊,可能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形成了滔天巨浪而已,可實際上,仍然是頂尖律所和頂尖律師壟斷了高端業務和高端市場,法律咨詢公司只是和原來就處于法律服務市場低端的律師們進行內卷和競爭罷了。
不過,就這一點,筆者仍然還是持保留的態度。法律咨詢公司靠低價吸引客戶,這些群體本來可能就不會成為律師的客戶,因為如果不是低價吸引,他們可能根本就不會成為法律服務的消費群體。因此,法律咨詢公司殺進來,可能并不是搶占了律師事務所的陣地,而是占領了本人就無人耕種的荒地。
筆者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應該可以證明上述觀點!
不久前,一個初中同學問我,他在工作中受傷,有一家律師事務所的人聯系他,說是可以幫他做工傷評級,拿社保賠償金。他們稱,只要我同學把全部材料交給他們處理,就能從社保獲得大概4萬多的傷殘補助,之后我同學需要支付20%的律師費。因為我同學覺得心里不踏實,所以想聽聽我的意見。
筆者的回復是:如果是采取風險代理的收費方式,拿到補助后才需要支付20%的律師費,而如果拿不到補助就無須支付任何費用的,可以交給他們去做,因為做成了固然是好,如果做不成,自己也沒什么損失。
聽我這么說,同學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同意委托他們。當對方將委托合同發給我同學,而他轉發給我讓我審查的時候,我發現對方根本不是律師事務所,而且根本不是深圳的,而是一家注冊在惠州市的法務咨詢公司。
我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我同學,他不理解這二者有什么不同,以及這中間有什么問題。對此我解釋道:律師事務所是由律師在司法局注冊成立的法律服務機構,在律師事務所中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都是獲得律師執業證的法律專業人士。而這種“法務咨詢公司”,隨便一個人,包括你,都可以在工商行政部門注冊一家。而這種公司委派來為你提供法律服務的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是什么,因為他們可以是任何人,哪怕是一個初中沒畢業的社會閑散人員。
我接著說:當然,并不是說法律咨詢公司里面就沒有水平高的人,但我們無從得知這家公司是怎么樣一個情況,為你提供法律服務的人是什么樣的水平。對方如果是律師事務所,雖也不一定就有較好的服務水平,但至少我們知道他們的下限在哪里,至少知道為你服務的,是學習過法律并取得了律師執業證的人。而一家法律咨詢公司,他們的下限在哪里,我們是根本無從得知的。當然,如何選擇還是由你自己決定!
聽我分析完,同學感覺不太靠譜,于是決定就此打住,此事遂到此終結。但我們卻可以從這件事中提煉出很多信息:
第一,這家法務咨詢公司在攬客時自稱“律師事務所”,絕對是違規的。這應該就是他們日常承攬業務時的慣常操作,肯定瞞過了不少的人,因為普通人是分不清法務咨詢公司和律師事務所有什么區別的。
第二,他們的收費方式很有吸引力,事情辦成了收取20%的服務費,如果沒成則當事人無須支付任何費用。相信一般人都很難抵擋住這個誘惑。
第三,只要當事人提交所需材料,他們就會代勞去跑這件事,當事人只要坐等收錢就好了。這也必然正中很多當事人的下懷。
第四,不選擇委托這家法務咨詢公司以后,我同學也即斷了念想,沒打算找一家律師事務所委托他們辦理這件事。說明他本來就不是法律服務的消費群體,只是被那家法務咨詢公司硬生生開發出來的客戶而已。
有人可能會說,這多好啊,為法律服務市場開發新的業務。但經驗豐富的律師一定知道“醫不叩門”的道理,但凡是你求著客戶委托的,一定要把情況分析的偏好一些、把結果預測的樂觀一些;而如果是在這種基礎上建立委托的,一旦出現不好的情況和結果,一定會遭到客戶的埋怨,于是矛盾和糾紛就來了。
此外,我同學委托法務咨詢公司去辦理這件事,看似沒有任何風險,其實不然。如上所述,我們根本不清楚他們的下限在哪里,萬一他們為了拿到社保的補助,而沒有操守地冒簽一些簽名、偽造一些材料呢?那可就有可能涉嫌騙保了,而騙保是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的。在這其中,雖然所有的事情都是法務咨詢公司的人所為,但卻是以當事人的名義去申報和領取的,一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當事人肯定是首當其沖的。做事情,我們不能只盯著錢看,還要想想拿這個錢會不會有什么風險!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法律咨詢公司相對于律師事務所的競爭優勢:
1、門檻低,成本小,收費低。經查詢,上述聯系我同學的法務咨詢公司,是一家于2023年10月25日注冊成立的自然人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10萬元,住所是在惠州市惠陽區。經進一步查詢,該公司唯一的股東為文某某,執行董事、經理和財務負責人均由其擔任,10萬元的注冊資本為認繳,認繳期限為2050年12月31日。看到這里,相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家法務咨詢公司,隨便一個人都可以去工商行政部門注冊一家。一方面,注冊資本無須實繳,注冊公司的成本基本為零。另一方面,只要是個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就可以注冊,沒有準入門檻,無須特別許可。而拿到營業執照以后,租個辦公場地,就可以開始營業了。但其中具體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員,是不是系統地學習過法律,有沒有受過職業培訓,是沒有任何限制和要求的。顯然,由低設立成本、運營成本和教育成本所決定,他們的服務價格一定可以比律師事務所低。因此,在價格方面,無論如何律師事務所也競爭不過他們。
2、限制少,可以沒有下限。無論是律師還是律師事務所,都需要遵守相應的執業規范和執業紀律,需要接受司法局的管理和律師協會的約束。對于律師來說,一方面,取得律師執業證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對于大多數律師而言,律師就是自己長期賴以謀生的職業。因此,如果被吊銷律師執業證,恐怕是任何一名律師都不會愿意看到的結果。在此情況下,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哪怕確有一些出格的行為,但始終會有所顧忌,不敢太出圈、太出格。而法律咨詢公司的束縛顯然就少多了,他們完全可以打游擊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最壞的結果,即便這家公司因違規被吊銷了,還可以輕松再注冊一家新的公司。甚至很多人本來名下就注冊了多家這種法律咨詢公司。
記得天津有一名律師,因為在某短視頻平臺注冊的賬號下方備注了一些宣傳信息,后被舉報而被認定為違規打廣告,從而受到了相應的處罰。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能打廣告,這真是一條無厘頭的規定。相較而言,法律咨詢公司以律師事務所的名義去宣傳、招攬業務,難道不是更為惡劣的行為嗎?這種行為明顯已經違法、違規,但現實當中又有多少法律咨詢公司因為這樣而被查處呢?他們其實都是在試探,進一步,發現沒事,就再進一步。當有關部門打壓了或者發現他們的同行被打壓了,那就退一步。總之,他們會不斷試探,一直到相關部門容忍的極限。而他們之所以敢這樣,是因為他們即使踩雷了,也還可以東山再起。可律師們呢,由于害怕資格被吊銷,大多數人都只敢在安全的區間內活動,于是束手束腳便在所難免了。
當然,現在很多律師也開始打廣告了,在微信朋友圈里經常能看到律師同行們打的廣告。不得不說,這是存在風險的,就看主管部門手中的大棒什么時候打過來了!
上個月報道一個新聞,陜西省西安市一家法律咨詢公司因有償提供查詢、提供公民個人敏感信息的違法服務而被抓捕124人。大致的經過是,李某注冊成立西安市某法律咨詢公司后,主營法律咨詢、代寫訴狀等業務。因業績一直沒有起色,2023年4月,李某伙同萬某等人,通過查詢、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來拓展業務。之后,公司業務量有了飛速提升,員工也從10余人迅速增長至140余人。據報道,該公司通過查詢、買賣他人信息非法獲利270余萬元。
可以說,查詢和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從事法律工作的人都知道,這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業務”。如果能查到債務人的身份信息或者財產線索,有的是人愿意掏錢購買這種服務。但是,這是違法的。且不說有沒有相關的渠道,即便有,請問哪家律師事務所敢提供這種“服務”、敢開展這種“業務”?也只有毫無準入門檻的法律咨詢公司,才有那種不怕死的鬼。即便坐幾年牢出來,照樣還可以重操舊業,新成立一家法律咨詢公司,重新進入法律服務市場。
不少人批評律師傲慢、顢頇,認為法律咨詢公司殺入法律服務市場,能倒逼律師事務所創新、改革。這種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卻非常浮于表面。首先,關于服務態度的問題,假設你面對一位氣場強大、態度傲慢的資深律師和一位易于接觸、態度友好的年輕律師,你會更相信哪一位,會選擇哪一位?律師這個職業和醫生一樣,讓人信任,遠比讓人舒適要為重要。你平易近人、很好說話,有時反而會引起客戶的懷疑:這個律師到底行不行?這不是當事人犯賤,而是他們找一位律師,是要其和自己的對手去唇槍舌戰的。試想一下,不找一頭猛虎,怎么能打得過那些豺狼虎豹呢?
其次,由成本所決定,拼價格,律師事務所永遠也拼不過那些法律咨詢公司。而律師事務所的競爭優勢在于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這是那些法律咨詢公司永遠也趕不上的。這就像某東和某多多之間的競爭,某東很難做到9.9元包郵,在價格方面永遠也拼不過某多多。然而,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市場和消費人群。
當然,這里面有一個特殊的問題,就是其實很多有償的法律服務,是法律咨詢公司根本不能從事的,他們只不過是打著法律咨詢的旗號,做著很多實際不能開展的業務。也有很多法律咨詢公司開展灰色甚至是違法的業務。這在客觀上填補了法律服務市場的空白,但卻是違法或者違規的。而這,就只能有賴于有關部門的監管和查處了。
筆者一直認為,某多多之所以能在我們國家迅速發展壯大,是有著其發展和成長的土壤的。而這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大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和實際購買力較低,于是低價才那么受歡迎、如此有市場。法律咨詢公司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筆者認為與此也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按照我國律師收費的水平,大部分人其實是消費不起律師提供的法律服務的,于是基層法律服務所、法律咨詢公司便填補了低端法律服務市場的空白。這對于老百姓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對比分別在某多多和某東購買的價格不同的商品,我們可以明顯發現二者在品質方面是存在差距的。畢竟,“物美價廉”只是一種宣傳,“一分錢一分貨”才是現實。在購買法律服務時其實也一樣,當你選擇較為低價的服務時,也要做好服務質量可能不怎么好的心理準備。此外,九塊九包郵的商品,可能頂多也就是不能用而已。但如果是低質量的法律服務,卻有可能不僅白花了錢,還會把自己的事情給搞砸了。那種吃一份快餐就贈送的免費法律咨詢,你敢相信他們作出的法律解答嗎?!
- End -
聲明:文中插圖來自互聯網。如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