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地區出現了引人關注的現象:大批用戶的銀行卡遭到凍結,致使諸多業務無法正常辦理。銀行方面給出回應,稱此次凍卡是出于防范網絡電信詐騙的考慮。據了解,近幾日前來辦理銀行卡解凍業務的人絡繹不絕,排隊等候時間甚至長達三四個小時。其實,類似這樣的銀行卡凍結事件并非個例。此前,廣東地區就有多名儲戶反映,自己名下某國有大行的借記卡毫無征兆地被凍結,而且在賬戶顯示 “凍結” 狀態后不久,部分儲戶連手機銀行 APP 都無法登錄了。不僅如此,多家銀行都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有銀行內部人士分析認為,這種大面積的賬戶凍結很可能與配合公安部門深入落實 “斷卡” 行動密切相關。
追溯到 2020 年 10 月,國務院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部署開展了 “斷卡” 行動。該行動的主要目的在于嚴厲打擊 “實名不實人” 的兩卡(銀行卡、電話卡)買賣行為,從根本上斬斷詐騙集團的信息流和資金流,徹底鏟除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犯罪賴以滋生的土壤,進而維護良好的社會治安穩定。
對于外貿行業的從業者而言,近年來經歷的 “凍卡潮” 可謂印象深刻,尤其是眾多外貿 B2B 領域的中小企業老板,他們的正常經營乃至日常生活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回顧這些 “凍卡” 案例,不難發現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征:幾乎都涉及外商通過第三方灰色渠道進行打款,而這些資金極有可能來源于非法途徑。按照正規的外貿流程,外商所在公司應當通過正規的銀行渠道,將美金貨款支付到中國商戶的公司賬戶上。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種規范的模式卻面臨諸多阻礙,難以得到廣泛推行。
那么,為什么會有很多外商選擇通過灰色渠道支付貨款呢?這主要是因為采購的外商大多來自印度、中東、非洲、巴西、尼日利亞等國家。這些國家普遍存在美金短缺的問題,并且在跨境貿易中,貨款支付模式大多由外商主導。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會選擇灰色渠道來完成貨款的支付。久而久之,這種不規范的支付流程在外貿 B2B 領域中逐漸成為了一種習慣。但必須清醒認識到的是,灰色渠道中用于流通交易的資金,很可能與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等非法活動密切相關。一旦外貿人采用了這種不規范的收款方式,就很容易被動地卷入洗錢活動中,最終導致賬戶被凍結、資金鏈斷裂,甚至可能面臨刑事處罰,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深入了解賬戶被凍結背后的邏輯,對外貿人來說至關重要。
時至今日,中小外貿商遭遇凍卡的事件依然時有發生,義烏和廣州等地更是成為了凍卡的重災區。在當前的跨境貿易環境下,如何有效規避收款過程中的凍卡風險,確保資金能夠高效、安全地流動,已成為每一位外貿商必須高度關注的核心問題。為了幫助外貿商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以下總結了四個實用的 “防凍” 建議:
1. 做好風險隔離,實現專卡專用:在使用銀行賬戶時,應盡量做到專卡專用,并對不
同用途的賬戶進行有效隔離。這樣一來,即便某個賬戶不幸被凍結,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所有資金同時被凍結,從而保障企業的正常經營不受太大影響。
2. 規范交易流程,完備相關材料:外貿人在與客戶開展業務時,務必簽訂詳細、規范
的買賣合同,并妥善保留完整的貿易單證,包括但不限于貨源記錄、發貨記錄、發票等。這些完備的材料不僅是貿易真實性的有力證明,在遇到賬戶凍結等問題時,也能為自己提供有效的支持。
3. 要求外商本人匯款,謹慎處理委托付款:盡量要求國外客戶使用本人的銀行賬戶進
行匯款。如果國外客戶委托第三方付款,必須提前與客戶進行充分溝通,詳細了解第三方的付款資質以及其操作的安全合規性,切實注意規避潛在風險。對于來歷不明的款項,切不可盲目處理,而應及時與客戶進行確認,確保資金來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 拒絕地下錢莊,選擇規范收款方式:外貿商在開展業務時,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
合法合規地進行報關出口,并選擇安全可靠的收結匯方式。尤其是在與非洲、中東、印度等美金短缺國家進行貿易時,要堅決抵制地下錢莊的回款方式。可以選擇合規的第三方收款機構,其由持牌金融機構提供資金通道,能夠有效保障資金安全,實現 0 凍卡風險。
綜上所述,在當前監管政策日益收緊的形勢下,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初衷是為了更好
地保護外貿人的合法資產安全。作為外貿人,應當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通過合法、正規的金融渠道進行跨境收匯兌,堅決杜絕資金通過非法跨境金融渠道流動,抵制任何形式的地下錢莊交易。這不僅是維護個人資金安全的法律底線,更是每一位外貿人應盡的社會責任。只有這樣,外貿行業才能在健康、有序的環境中持續發展。